當看見身邊人經歷喪親之痛,我們都希望可以予以安慰和幫助。一方面,我們心裡明白,類似「節哀順便」、「看開些」的說話並沒有多大意義;但另一方面,當看見對方的悲傷和痛苦,我們都會感到難過,心裡很想幫助,但又感覺無能為力,於是在「不知說甚麼好」的情況下,這些安慰說話就彷彿讓我們自我感覺好一些。我們常說,悲傷的人需要陪伴,但真正的陪伴,「不是一種『給』,而是一種『接』」(蘇絢慧,2011)。作為陪伴者,原來我們並不需要給予答案或解決方法,而是讓對方感覺被「接住」,當喪親家屬感覺自己可以在彼此的關係中被明白、被接納,和安然地被接住,心靈才能重新騰出空間去探索悲傷路上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作為陪伴者,我們需要首先調整自己的期望:不期望改變或抹去對方的悲傷,也毋須急於處理問題,而是學習接納自己的無力感,承載對方的悲傷,讓對方感覺自己的痛苦被真正理解 -- 這就是與喪親家屬同行的起點。
很多喪親家屬都表示,他們最希望的,不是聽我們在說甚麼,而是我們願意聽他/她所說的 – 安靜地陪在身邊,細心聆聽他們的悲傷,有時一個眼神接觸、一個擁抱,已勝千言萬語。
不作假設,不作批評,也不應將自己的經驗加諸對方身上,而是嘗試聆聽和了解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悲傷。
喪親初期,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實務上的支援,例如陪伴家屬辦理各種手續程序、幫忙看顧小孩、買菜、處理家事等。
我們可能容讓家屬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和不捨,肯定對方的悲傷情緒。
我們可以聆聽家屬分享過去與親人的回憶,可以邀請對方多分享美好和難忘的片段。
如果我們認識逝者,可以分享自己對他/她的欣賞,以及逝者與家屬之間的愛。
我們可以鼓勵並支援家屬逐步適時地回復正常生活,例如陪家屬去郊外行山、看電影、到商店購物等。
我們可以欣賞家屬每個微小的進步和嘗試,尤其是當對方學習處理以往由親人擔當的角色,例如第一次自己換燈泡、第一次下廚煮飯等。
若隨時間過去,喪親家屬在大部份時間仍然經歷強烈而超出常態的悲傷反應,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便可能需要提高警覺,鼓勵他們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援。
最後,照顧對方的同時,我們也要關顧自己的需要:當我們的內心是豐裕的,我們才有能力滋潤別人的心靈。有需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或其他社區資源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