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別關懷的介入工作可以透過不同手法進行,包括個人、小組和家庭。對於經歷延長哀傷障礙,困擾程度高及日常功能被嚴重影響的喪親者來說,由專業輔導人士員主導的一對一治療可能是最有效的。善別關懷及支援的方法有很多(Harrop等, 2020;Johannsen等, 2019)。例如,複雜哀傷療法 (complicated grief therapy)、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敘事療法 (narrative therapy)、個人暴露療法 (exposure therapy in an individual setting);以家庭為本的善別輔導 (family-focused grief therapy in a family setting);團體性的善別支援小組 (bereavement supportive group)、認知行為治療小組、藝術治療和小組音樂療法等等。根據理論上的考慮和臨床經驗,我們團隊發展了兩種不同的善別輔導介入模式:ADAPTS善別輔導模式和DPM雙向遊動模式善別小組。
ADAPTS是一個由喪親者主觀經驗主導,以處理哀傷徵狀為目標的介入模式,特色是以喪親者的故事敍述方式作質性評估,輔導過程有清晰步驟,並期望以精簡而有效的介入方案,減低有關哀傷徵狀為家屬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此模式包括喪親反應的以下六個範疇:
異常情緒 (Anomalous emotion)
失效思想 (Dysfunctional cognition)
適應困難 (Adjustment challenges)
身體症狀 (Physical responses)
創傷反應 (Traumatic responses)
分離困擾 (Separation Distress)
雙向遊動模式善別小組介入(The Dual Process Bereavement Group Intervention, DPBGI)乃建基於雙向遊動模式 (the Dual Process Model)(Stroebe & Schut, 1999)的概念,並經過理論及實證研究發展而成的介入方案(Chow等, 2018)。
學者Margaret Stroebe和Henk Schut認為,喪親者會經驗兩種狀態 :一種是「失缺導向」(loss-oriented)的狀態,喪親者會經歷悲傷情緒、懷念親人、不能集中精神工作、避開與人接觸等等;而另一邊就是「復元導向」(restoration-oriented)的狀態,喪親者會嘗試參與重返日常生活的活動,例如照顧年幼子女、處理家務、上班等。親人離世後,喪親者就會重重複複地來回折返於這兩極的狀態。當喪親者可以重複經歷失缺導向和復元導向的活動時,來回遊動的幅度和頻率會由喪親初期的極端強烈,逐漸變得較為緩和、中庸,停留在失缺導向的時間會減少,相反在復元導向的時間會增多,這就代表喪親者正漸漸地適應喪親後的生活 (Stroebe & Schut, 1999) 。
DPBGI 是一個為期8節的善別小組介入模式,當中涉及失缺和復元導向的介入,以及悲傷經歷中的 「遊動」。研究顯示,相比起其他傳統、以失缺為導向的小組,DPBGI對喪親後的適應,包括悲傷、抑鬱、焦慮和孤獨等反應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