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評估工具可以幫助專業同工識別有需要的喪親者,更清晰掌握和了解對方的全面需要,從而安排合適的支援和服務,因此,準確認識和應用相關的評估工具,對前線專業同工尤其重要。
上述提及的善別關懷模式中,分別有三個層次的關懷介入,包括普及關懷、高風險群關懷及高影響群關懷。我們提出透過「喪親後風險篩查」,識別高風險的喪親者,讓他們可以獲安排至「高風險群關懷」層面的額外支援,而當喪親者進一步出現困擾程度高的悲傷徵狀、或日常生活已被嚴重影響,就可以透過「喪親影響評估」的識別,將獲轉介至相關專業同工作「高影響群關懷」。由此可見,適當的評估工具可以幫助專業同工準確識別有需要的喪親者,從而提供相關支援。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更有效地評估與喪親有關的風險,不少學者已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模式。其中一個是由Stroebe等(2006)提出的框架包含了:有關喪親的因素(如創傷性損失、多重損失)、有關人際間的風險因素(如社交孤立、家庭關係互動)、個人風險因素(如性格、宗教信仰)以及對個人對事件的評估和應對相關因素(如情緒調節)。
Lobb等(2010)亦在他們的系統綜述中以一個時間框架整理了有關非適應性悲傷的風險因素,這包括:與死亡有關的因素,如暴力死亡、照顧過程或死亡經歷的質量;死亡前的因素,如喪親者的童年依附類型、以往的精神病史、與死者的關係和依賴性;以及經歷失缺後的風險因素,如認知行為的概念化和社交支援。
目前,已有一些在西方文化中被研發和使用的風險評估工具,例如,The Bereavement Risk Assessment Tool(Rose等, 2011)和The Bereavement Risk Inventory and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BRISQ)(Robert等, 2017)。
近年來,不少評估喪親反應的工具也被研發,以助專業同工進行評估。以下是一些例子:
PG-13-修訂版 (PG-13-revised) (Prigerson等, 2021):這個修訂版是基於DSM-5中PGD的新標準,它包含13條項目,可用於評估悲傷強度,以及協助診斷PGD。
TGI-SR+ (The Traumatic Grief Inventory-Self Report Plus) (Lengerink, 2022):這是一份22條項目的自我報告測量,可用於評估ICD-11和DSM-5-TR中定義的PGD標準。
The Inventory of Complicated Grief (ICG)(Prigerson等, 1995):這是一份19條項目的自我報告測量,用於評估悲傷強度。